Copyright 2015-2024 帮众人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5123571号
联想的野心不止于做硬件了。
在2025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,杨元庆公布了联想在大模型时代“All in AI”的最新进展,主要包括一个“超级智能体”的概念、面向个人、企业和城市的“超级智能体”矩阵和产品以及四款搭载个人超级智能体的设备等。
其中,联想把提出的“超级智能体”定义为“认知操作系统”,并首次系统阐述了其三大核心功能特征。
在杨元庆看来,智能体将进化为超级智能体。它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工具,而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水平的下一个引爆点,是个人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需求与问题的总入口,“令出即行”。
还是要卖出更多PC硬件
对普通消费者,包括中小企业来说,“智能体+超级”的组合,念起来绕口,但听上去就很硬核、黑科技。杨元庆借此对外释放一个明确信号,“今天大家还认为联想是一家卖设备的公司,但在未来,智能体业务可能会成为联想的核心。”
换句话说,联想已经很难通过“买买买”的并购方式,卖出更多电脑。“联想的核心”增长引擎必须要更换。杨元庆找到的方向就是“硬件-软件-服务”一体化模式:在PC等终端硬件产品销售触摸到天花板时,软件、服务收入就成了“全村的希望”。
联想希望“混合式AI”为技术底座,在AI终端(IDG,智能设备业务集团,主要是PC)、AI基础设施(ISG,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,主要是服务器)和AI解决方案与服务(SSG,方案服务业务集团)三大业务板块,通过超级智能体来实现硬件到服务的闭环,重塑业务生态。
目前,联想三大业务板块中,IDG和ISG的增长天花板肉眼可见,智能体所在的SSG业务,几乎是联想最具增长潜力的赛道。
具体来说,IDG板块下的PC业务出货量近五年都保持全球市场第一,但市场份额基本上固定,与惠普、戴尔等形成寡头格局(合计占比接近60%),其增长空间早已经与行业周期绑定,一荣俱荣一损俱损。
ISG业务上,在联想“ODM+”的策略下,大部分出货形式都是为云厂商定制生产,而不是AI服务器自主订单。这就会因为云厂商需求的多变和“阴晴不定”,是看天吃饭。ISG业务目前还是亏损状态。
这个模式并不难理解,最佳的参考样板就是苹果。按业务贡献分,苹果最大的营收来源是iPhone、Mac电脑、iPad等硬件销售,但软件服务收入已经成为苹果的第二大业务,并且增速更快。
以2025财年第二财季(截止今年3月底)业绩报告为例,苹果的服务业务收入266亿美元,同比增长12%,毛利率攀升至75.7%,贡献了公司近45%的毛利润。订阅服务(如Apple Music、iCloud)和支付业务的稳定增长,成为抵御硬件周期波动的“护城河”。
苹果模式的核心在于生态。库克需要卖出更多的iPhone、Mac电脑等硬件,获得足量的新用户,再通过软件增值服务获得商业收益。这也是为何iPhone等硬件卖不动,库克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拉新。比如今年618电商大促前夕,苹果罕见以官方口径通知渠道商降价,就是为了iPhone销量。
此外,在第二财季财报电话会议上,库克表示Mac、iPad和Apple Watch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错,拉新效果非常好,吸引了大批新用户。
生态的比拼,这恰是联想的短板。作为PC硬件王者,联想在“硬件-软件-服务”一体化方面还有很多的课要补。
比如联想还提出“跨设备个人知识库”概念,用户不需要只绑定在一个设备上,只要维持在一个生态内,AI助手就能持续根据知识库内容为用户服务。杨元庆将其称之为”智能跟人走,而不是跟设备走”。
但用户怎么留在这个生态内?如何填充知识库?以及如何保存个人隐私数据?智能设备之间如何协同?相比百度、腾讯、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以及华为、小米等科技公司,联想都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地位。华为已经围绕鸿蒙系统在推荐“1+8+N”全场景战略,小米也在汽车业务初战告捷后,将战略方向确定为“人车家”生态。
PC可能还是智能体最佳的载体。但随着AI Devices(AI设备)朝着“强推理+端侧化”的方向发展,智能体的载体已经不局限于PC了。手机、智能眼镜、耳机、手环等,都有可能成为用户获得服务的入口,以及维持生态运转的重要“构件”。
对于联想来说,当前的破局方式就是,一方面不断在AI、智能体方向跟风、鼓吹、造概念,获得行业和消费者关注;另外一方面,借此包装新产品、增加卖点,进而带动PC、平板电脑、手机等硬件的销售,客观上获得超级智能体等软件服务的入口,转化成软件服务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