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延迟,小米YU7的发布在5月22日晚如约而至。
过去53天,小米汽车遭受了创立以来最大的危机,从小米SU7致命的高速爆燃事故,到碳纤维机盖维权,从辅助驾驶宣传争议,到大灯外框、翼子板翘边等质量问题被曝光,品牌公信力持续面临考验。
除去一些必要的回应,小米汽车及雷军选择了沉默,雷军的微博一度停更5天,抖音账号更是间隔 51 天未更新动态;与此同时,多个小米汽车官方直播间陷入停播状态。原计划亮相上海车展的 YU7展车与雷军本人也均未现身,种种迹象与新车发布前的市场热度形成鲜明反差。
5月15日,在小米每年一度的“我们小米人价值观”大会上,雷军第一次对外界回应,称SU7爆燃事故发生后,管理层和汽车团队开了无数次会,研究如何系统性解决问题,高度重视汽车安全和质量,要成为最安全的车。
4天后,小米便公布了其15周年的战略新品发布会,主题是新起点。小米汽车SU7上市14个月,累计交付25.8万辆,这是很多车企需要10多年才完成的成绩,这也意味着小米汽车必然接受更多更复杂的挑战。
新起点,是小米集团当下最好的写照,似乎在告诉所有人,小米准备好迎接挑战了。
小米首款SUV:拳打特斯拉
5月22日晚,小米YU7发布会,并没有像SU7一样以技术开场。雷军率先揭晓了新车的配色体系,除已公布的宝石绿、钛金属色、熔岩橙三款颜色外,另有5款配色暂未公开。内饰方面,则提供松石灰、珊瑚橙、暮影蓝三种风格选择。
发布会中,雷军重点介绍了座舱搭载的 “天际屏”。该屏幕由三块Mini LED屏幕组合而成,可将信息直接反射至前风挡下黑区,实现 1.1 米超宽全景显示,还能根据导航、驾驶辅助、娱乐等不同场景智能适配显示内容。
续航能力上,YU7维持了SU7的高标准,全系配置大电池包:标准版续航835KM,四驱Pro续航770KM,高性能四驱Max版续航760KM。
在安全方面,YU7使用2200兆帕热成型钢,应用于“内嵌式防滚架”、全车四门防撞梁。对比以标榜安全为卖点的极氪7X,其采用的是2000兆帕热成型钢。
和SU7相似的是,小米YU7的热度自曝光以来便居高不下。从曝光外观开始,它就引发了广泛关注,随着发布时间临近,热度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。
甚至在小米汽车YU7正式发布前一周,闲鱼平台就出现大量代订链接。部分卖家宣称可代抢首批购车资格,索取代抢费2000至6000元;另有卖家称支付2000元意向金,即可通过大客户渠道报备优先提车。
早在2024年3月,小米便已公开辟谣F码等代订模式。彼时雷军明确表示,小米SU7未开启盲订通道,禁止任何合作方或个人预收订金、提前下单。
对于此次YU7上市,一位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向Tech星球透露,官方已明文禁止黄牛代抢,任何付费代订服务均涉嫌诈骗。
发布会开始前不到7小时,雷军似乎通过微博侧面回应了这个争议,明确YU7预计7月正式上市,当晚预发布会“不公布价格、不开启小定”。
不过,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,展车会陆续到店。Tech星球从多位小米汽车销售人员了解到,首批YU7展车将于5月的最后一周到店。
尽管雷军并未在发布会上公布YU7的价格,但市场猜测始终围绕YU7的竞品特斯拉Model Y展开。拥有17年汽车行业经验的高合汽车工程师项目总监杨悦卿,在5月21日晚上的直播中预测,YU7价格不会超过Model Y,标准版、Pro版、Max版本将分别为21.99万、24.99万、29.99万。但雷军表示,按照Model Y的定价,即便是YU7 标准版没有30万也是不够的。
53天,小米发生了什么
这两天有关小米汽车的讨论,几乎全部围绕小米YU7,似乎SU7的争议已经烟消云散。
雷军称,四年前,小米决定造车时,就对安全问题格外担忧。一位小米压缩机供应商告诉Tech星球,他们同时为特斯拉和小米供货,但小米的要求比特斯拉更严格。
小米集团和雷军一直以亲民的形象面对公众,但小米汽车一直深处“营销能力大于研发和产品能力”的漩涡中,过去这段时间爆发关于小米汽车的各种问题再一次加深了这一印象。除去必要的回应,小米选择了静默。
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。车主群体不仅是小米品牌的忠实推崇者,更成为其口碑的二次传播者。然而,在此次SU7爆燃事故发生后,小米汽车已然站在被车主重新审视的关键节点上。
一位车主提及,在提车周期内,多次沟通仅得到机械性回复,与此同时,部分车主对 “未验车先付款” 的交付逻辑提出质疑,在尚未见到实车的情况下便被要求完成付款流程,这一环节与消费者惯常认知的 “先查验、后交易” 逻辑相悖。
多位小米车主开始从蛛丝马迹中认为它是一家“傲慢”的企业,交付慢、交付流程不合理等,都成了他们对这种负面印象的佐证。
小米不是第一家出事故的车企,也不会是最后一家。但公众对一家企业的期待越大,失望也就越大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,小米汽车(包括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)的销量已经连续三周出现环比下滑。具体来说,从第16周到第19周,小米汽车的销量分别为0.72万辆、0.70万辆、0.57万辆和0.52万辆。其中,小米SU7的销量也呈现出同样的下滑趋势。
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回应称,“五一”假期前后人们的消费重心往往会转向旅游、休闲等领域。无视消费周期性的主观臆断是不专业的。